“中华字库”工程第七包研发项目启动
11月15日,新闻出版重大科技工程项目“中华字库”工程第七包研发启动大会在吉林大学举行。中华字库工程总体组专职副组长张力伟及总体组专家,中华字库第七包项目组成员参加会议。会议由吉林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吴振武主持。吉林大学党委书记陈德文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中华字库”工程的全面完成,不仅将从根本上有效解决我国数字化建设的瓶颈问题,而且会大大提升我国文化建设的水平和国家软实力;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意义,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字整理历史上会树起一座丰碑。陈德文表示,吉林大学作为“中华字库”工程第七包项目的承担者,有能力、也有信心把这项传世工程做好、做大、做强。会上,中华字库工程总体组专职副组长张力伟介绍了该工程的由来和背景。总体组专家及项目组成员就研发路线、计划编制、研发需求管控流程方面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全国近30家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参与了“中华字库”工程的研发工作,以吴振武教授为负责人的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项目组承担了工程的第七包“两汉、吴、魏、晋简牍文字的搜集与整理”,项目经费为1730万元,为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历史上首个超千万元的项目。该项目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统一的数字化平台,全面、系统地整理汉简文字资源,建立汉简文字国际统一编码,为汉简文字的隶定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技术标准,为语言学家提供一个两汉、吴、魏、晋出土文献语料库,为文字学家提供一个完备的汉简文字字形库,为汉字编码技术人员提供一份汉简文字规范字形表,为艺术家提供高质量的汉简书法艺术图库。这项工作必定会推动我国文字处理、印刷出版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其争得并保持国际先进水平提供基础和保障。据悉,“中华字库”工程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重大建设项目,2009年被列入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项工程以对文字学的深入研究为基础,将建成全部汉字及少数民族文字的编码和主要字体字符库,形成汉字编码体系,重点研发汉字输入、输出、存储、传输以及兼容等关键技术。完成后的“中华字库”预计可编码字符数在50万左右,包括汉字古文字约10万、楷书汉字约30万、各少数民族文字约10万,并将形成我国多语种文字的数字化处理技术体系。完成后的“中华字库”能对我国各种出土、传世文献和当代文字作品进行数字化处理,也能够满足社会数字化服务和数字化监管如国土资源管理、公民身份管理等需要。2011年7月26日,新闻出版重大科技工程项目“中华字库”工程研发工作启动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华字库”工程正式进入全面研发建设阶段。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重大科技工程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孙寿山、“中华字库”工程首席专家裘锡圭教授、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书记王涛、总署科技与数字出版司司长张毅君、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宋晓红等130余位专家代表出席会议,吉林大学吴振武教授、冯胜君教授、朱红林教授参加了启动会。 (吉林大学报、社会科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