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科研创新服务平台
社科动态

社科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社科动态 > 正文

我校获立2项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三批)

日期:2011-12-28 点击数: 来源: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处

我校获立2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三批) 经过发布招标公告、受理投标课题、组织专家通讯初评和会议答辩复评、公示建议中标课题等环节,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公布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三批)立项名单,共有36项申报课题获得立项,我校2项课题获得立项资助,立项数在各高校排名中并列第一位。 本次招标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首次设立跨学科研究重大项目,重点资助以跨学科研究为手段,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共发布40个招标课题研究方向,受理投标课题200项。 为发挥我校学科齐全和学科综合的优势,社会科学处认真进行了组织,组织涉及到的理、工、农、医等学科的相关学院参加项目申报动员会,并邀请科技处负责同志一起进行申报动员。经过自由组合和社会科学处牵线,我校共申报7项课题,有3项通过通讯评审进入会议答辩程序。最终,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朱泓教授申报的“汉民族历史形成过程的生物考古学考察”和管理学院靖继鹏教授申报的“网络信息生态链形成机理与演进规律研究”获批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经济学院纪玉山教授、商学院丁志国教授联合申报的“不可再生自然资源跨期优化配置机制研究”项目获批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项目简介 1、汉民族历史形成过程的生物考古学考察 首席专家:朱泓教授 项目编号:11&ZD182 批准经费:80万元 该重大项目是对中国人口最为众多的民族——汉民族历史形成过程进行的跨学科研究,既具有重大的学术与理论意义,同时也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该课题以汉民族历史形成过程中相关考古诸遗址出土的人骨、动植物遗存为研究对象,以现代自然科学方法在考古学研究领域的应用为技术支撑和科研创新点,以汉民族历史形成过程中各个地区古代居民及动植物遗存的形态学特征、食谱结构、遗传学性状为研究重点,以文理交叉,多学科合作研究为主要特色,将以上的研究结果与历史地理学、考古学、民族学、历史文献学的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相结合,对本课题所涉及到的汉民族历史形成过程中的各个古代民族的迁徙和融合模式等重要学术问题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的科学探索,为探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进程提供生物考古学支撑。 项目研究包括四个子课题:汉民族历史形成过程的体质人类学研究、汉民族历史形成过程的分子考古学研究、汉民族历史形成过程的动植物考古学研究和汉民族历史形成过程的骨化学研究。 2、网络信息生态链形成机理与演进规律研究 首席专家:靖继鹏教授 项目编号:11&ZD180 批准经费:80万元 该重大项目的研究横跨多个学科领域,将运用情报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生态学、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系统、深入地对网络信息生态链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形成机理和演进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的开展将不仅从理论角度探讨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本质问题,完善信息生态理论框架,丰富信息生态理论,构建网络信息生态平台,还将信息生态链理论应用于指导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发展实践,优化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结构、提高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信息流转效率、促进信息主体的协调发展及网络信息环境的优化。这对于深化图书情报与文献学,乃至社会科学的学科理论研究,提升学科的应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研究包括八个子课题:信息生态链的基本理论研究、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形成机理研究、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演进规律研究、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运行机制与优化策略研究、政务网络信息生态链运行机制与优化策略研究、社会网络信息生态链运行机制与优化策略研究、基于信息生态链理论的网络平台构建及运行效率评价研究和网络信息生态链保障体系与制度设计。 (社会科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