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李晓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申请免于鉴定,并获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审批通过,顺利结项,最终成果为专著《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进程研究》。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于2010年底立项。在项目研究期间,项目组成员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50余篇,出版著作4部;撰写咨询报告13篇,其中3篇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办的《成果要报》编发,因此符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申请免于鉴定的条件;举办国际学术会议1次,国内学术会议2次。
项目组紧紧围绕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进程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目标、总体思路以及战略选择方面都提出了鲜明的观点。
第一,明确提出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近期目标,即“控制失衡”和“抑制美元风险”相结合,以国际收支协调机制的合作“控制失衡”,以汇率合作“抑制风险”,以国际储备货币、国际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监管的改革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提出了一定时期内继续支撑美元霸权地位以及“美元体制”的机制,主要包括“商品美元回流机制”、“国际债务本币偿付机制”、“石油美元计价机制”、“金融危机美元救助机制”。因此,美国的霸权地位具有相当的可持续性,建立在美国全球霸权基础上的美元主导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总体上也仍然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
第三,提出了中国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战略对策。首先,以人民币国际化“控制美元风险”。要实现将美元贬值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目标,降低中国在对外贸易、跨境投资与外汇储备管理方面对美元的依赖程度,积极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成为现阶段中国政府独立可控性最强、最为主动的战略选择。其次,以区域货币合作推动“控制失衡”与“控制美元风险”目标的实现。在当今的国际货币体系中,任何一国货币依靠自身力量挑战现行美元霸权的努力都是很难成功的。欧元的诞生和“日元国际化”的失败的经典案例告诉我们,货币区域化是国际化的重要步骤,一国货币要参与国际竞争,脱离不开区域经济合作的平台和制度性区域货币合作的整体框架。再次,以G20为平台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中国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利益诉求更多地应该利用G20这个重要的平台,而尽力避免单独地直接面对或挑战美国的核心利益。最后,以推动国际金融组织改革修正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规则。现代国际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国际金融机构或组织的存在。IMF和世界银行无疑是而战后支撑国际货币体系得以运转下去的两个最重要的国际金融组织。推动这两大国际金融组织的改革将有助于修正国际货币体系运行的规则,以规则约束抑制美国经济政策的负外部性,从而实现“控制失衡”和“抑制美元风险”的目标。
总之,在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应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积极的倡导者而非积极的主导者,以防成为体系博弈变革中的矛盾焦点。指导思想是坚持互利共赢。战略目标是追求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遵循的原则是全面性、均衡性、渐进性、实效性、对等性。参与的策略是增进共识、倡导规则、改进组织、促进协调。具体的战略部署是积极参与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参与国际汇率制度改革、参与国际收支调节机制改革、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组织改革。
(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