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科研创新服务平台
社科动态

社科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社科动态 > 正文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从稳定到有序:社会管理创新机制研究”结项

日期:2014-05-26 点击数: 来源: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处

日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宋宝安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从稳定到有序:社会管理创新机制研究” 已顺利通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免于鉴定,最终成果为2部专著:《从稳定到有序:社会管理机制研究》和《有序社会的知识基础:当代社会管理的社会学理论探索》。

该项目系统地研究了中国社会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挖掘了产生问题的社会经济根源,研究了特殊社会群体的社会管理问题、网络社会管理问题、社会管理效果的影响因素问题、社会风险管理问题以及检验社会管理效果的指标体系问题等,探讨了社会管理重点领域的主要矛盾及其发展趋势,对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社会和谐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总结,揭示了社会秩序与社会管理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有的放矢地提出了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项目研究成果丰富了社会管理理论研究内容,对拓展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研究空间,提升研究水平,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提出了构建有序社会的战略思路和具体对策建议:

第一,优化社会结构,促进社会公平。社会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要通过造就“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结构,促进社会公平,减缓或消除社会成员的相对剥夺感和生存危机感,扩大勤劳致富示范效应的影响力,使相对贫困所引发的认同危机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为实现心理稳定坚实基础。

第二,培植遵从社会规范的文化环境。社会之所以会出现失序,是由于人们不认可、也不遵守社会规范,究其原因,是由于社会缺少使人们遵循社会规范的文化的和心理的环境条件,造就促使人们遵守行为规范的基础条件,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具有直接的意义。按照社会行为规范的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内造成接受社会规范的心理的、社会环境的条件,让社会规范内化为“根深蒂固的道德信念”,培植接受社会规范的土壤和条件,是从根本上解决“宣传失灵”所产生的“规范失灵”问题的明智选择。

第三,全面反腐败,净化社会环境。腐败是利用公共权力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行政工作人员的腐败来自于“自由决策空间”,公众为了“办事”顺利,应对干部的“自由决策空间”,只好“做贡献”。而要做到消除行政过程中的腐败,有必要实行严格的问责制,造成政府官员只能按章办事的工作机制,杜绝在干部任用、项目审批、工程监督等方面决策随意性,最大限度地避免公权私用,把公务人员的行为完全置于社会监督之下,彻底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此外还要把反官员腐败与反社会溃败结合起来。

第四,打造社会权威,提高政府公信力。社会权威是社会公众对权力的一种自愿的服从与支持,是统一社会成员思想和意志、统一行动的基本条件,是实现有效社会管理的重要前提。只有形成了社会权威,才能够做到令行禁止,改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调动一切社会资源,使全体人民行动起来,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五,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一要从社会整体的角度进行社会管理顶层设计,转变社会管理碎片化倾向,实现推进社会管理和改善社会服务相结合、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公正相结合、实施社会公共治理和社会体制改革相结合。二要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利益协调机制,及时解决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冲突协调机制,及时解决范围广泛的利益冲突,平息利益纠纷。三要深入挖掘产生社会矛盾冲突的根源,从总体上把握矛盾产生的复杂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思想的根源,明确不同社会矛盾成因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源头治理,把社会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四是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在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中强化社会管理,与时俱进,根据新情况新任务确定管理目标和管理任务,强化过程管理和科学预测基础上的管理,通过管理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

第六,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近些年来没有来得及解决的社会矛盾积累的比较多,矛盾爆发的“燃点”不断降低,在一定的“助燃器”的作用下,随时都可能爆发。群体性事件和公共危机的突发性要求社会管理者必须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妥善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受侵害。要通过建立健全危机预警机制、预案管理机制、指挥联动机制、信息发布机制、法律保护机制、宣传教育机制、善后处置机制等,有效平息社会不满情绪,消除群体性事件和社会危机产生的根源及其负面影响。

(社会科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