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第二十期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论坛在我校中心校区匡亚明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举行。本期论坛主题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的法律观”,法学院何志鹏教授、文学院马大勇教授、李龙副教授主讲,我校40余名青年学者及广大学生到场参加并热烈讨论。
何志鹏老师认为,当代中国的思想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生态环境。古典文学名著作为中国人文化血液里的重要因素,是解释和解决中国目前一系列现象与问题的核心参考系。古典文学名著中所蕴含的法律观念、法律信仰(或者无信仰)对于我们回答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纽结问题具有非常关键的价值,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和比较研究,有助于当代中国法治发展的路径建议和价值构划的探索。
李龙老师从思想史的角度来解读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中呈现的法律观念。他认为,在具体的法律案例之外,需要考察的是支撑这种法律之所以成立的思想史根源。他结合《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名著中的一些情节,指出在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中所体现的,实际上是在天道与人道、规则与潜规则、公与私的张力关系中的社会结构规则和社会运行模式。
马大勇老师在发言中首先肯定了本期题目的学术价值,并指出了何志鹏老师广阔的知识架构和敏锐的学术意识。他围绕“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的法律观”发表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并着重强调了看四大名著的现代人文立场和人文关怀问题。
行政学院于君博老师认为,古代文学名著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们所呈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高度为社会的各个阶层所认同。因此,回顾古典文学名著中的法律观,不论是明主昏君、清官佞臣、酷吏走卒,还是文人书生、草民百姓、侠盗绿林,推崇信任的是人治、权谋、法制,而不是制度、契约和法治。这种观念的力量,塑造了千百年来中国官民对利益和权力分配方案的理解,保护着中国基本的政治格局和法律传统。观念的改变,依赖特殊的环境条件和政治精英的创新,是缓慢和颇具偶然性的过程。因此,中国的法治国家进程前途漫漫,不乏荆棘与坎坷。
在论坛的讨论环节中,来自我校哲学社会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学者分别结合各自的专业方向,围绕本期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热烈讨论。
(社会科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