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杜莉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绿色经济实现路径—中国碳金融交易机制研究”申请免于鉴定,并获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审批通过,顺利结项。
“绿色经济实现路径—中国碳金融交易机制研究”于2012年立项。在项目研究期间,项目首席专家杜莉教授及项目组成员在《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世界经济》等CCSCI、SCI等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122篇;出版专著3部;2篇咨询类成果被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采纳;相关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等奖项。
课题组将金融理论和金融理念融入经济学的经典逻辑,从供给、需求、定价、风险防控、效率与溢出效应衡量五个相互衔接、紧密联系的维度,深入研究了碳金融交易机制,形成了立体化的研究体系,对发展和完善经济学、金融学、环境学等学科理论具有一定贡献,主要体现在:
第一,在碳金融交易主体、客体研究方面:一是对我国碳金融市场参与主体和交易客体的构成分阶段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建立经济模型,以欧盟碳金融市场的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针对碳金融市场参与主体和交易客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二是运用Martin 流动性比率和 Hui-Heubel 流动性比率相结合的流动性比率模型,实证分析和研究碳金融市场流动性以及碳金融市场投资收益率对于碳金融市场参与主体和交易客体的影响。
第二,在中国碳金融交易市场的供求机制研究方面:一是通过研究对比配额分配方法的理论与国际实践,指出我国碳排放配额初始分配应以拍卖为主,免费分配为辅。二是创新性地测算了中国碳金融交易的需求,通过灰色预测法构建GM(1,1)模型,运用MATLAB2014a对计算得出的2005—2012年的省际碳排放强度进行预测,进而得出2015年的碳强度,分析各地区在2015年能否完成碳强度的减排目标,确定各省区在碳交易中的供求关系。分析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碳排放交易需求情况,并据此进行了中国碳交易市场的设计。
第三,在碳金融交易价格机制研究方面:一是从碳排放价格的形成着眼,以中国碳排放交易试点作为研究对象,计算中国第二产业碳排放的影子价格,对比影子价格与实际价格之间的差异并检验其成因,为碳排放初始价格的确定提供参考。二是通过研究指出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协商中,宜充分考虑中国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的基本国情以及工业化后期的阶段特性,权衡经济发展与温室气体减排的双重目标。结合对碳市场不同发展阶段的研究,根据成长期、成熟期及均衡稳定期不同的发展诉求,完善碳金融交易的价格机制。
第四,在碳金融交易风险及其防范研究方面:一是对碳金融交易市场的风险通过已有的区域碳排放市场的真实交易数据进行系统地分析和实证检验,验证了我国区域性碳金融交易市场的价格波动风险,对碳金融交易的风险和价格关系、交易定价机制、对冲风险产品创新和金融监管制度建设等方面内容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认识和观点。二是应用巴塞尔协议理论,提出了对碳金融交易市场风险进行全面管理的思路;应用成本收益法,提出了“构建以碳金融来解决光伏、风电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成本问题”的新思路。三是将光学技术和投资管理等学科研究方法应用在碳金融理论和实践上的研究,实现了研究方法的跨界创新,使得研究成果在构建中国统一碳金融交易市场及其风险和防控的可操作措施建议方面,更加贴近实际、具有实用性。
第五,在碳金融交易效率及溢出效应研究方面:一是指出碳金融交易市场下交易产品具有特殊性,为了使我国的碳金融交易市场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应当在运行机制的设计上充分考虑效率因素对我国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影响。二是碳金融交易市场的溢出效应,在宏观方面主要体现在碳金融交易市场对经济增长、投资拉动等方面;在微观方面主要体现在生产企业、金融机构等行为主体进行了技术升级、产品改良等方面。三是碳金融交易市场中的各主要国家交易市场的运行都极易受到政策调整的影响。碳金融交易市场在遇到重大政策调整时,其效率和溢出效应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我国在制定碳金融交易市场的相关政策时,需要保持一定的政策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