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科研创新服务平台
社科动态

社科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社科动态 > 正文

绍前贤,行致远——我校举办庆祝吉林大学建校70周年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论坛

日期:2016-09-18 点击数: 来源: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处

9月13日,“绍前贤,行致远:七十年吉大人文社科之路”——庆祝吉林大学建校70周年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论坛(总第26场)在我校中心校区匡亚明会议中心举行。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刘中树先生、吉林大学常务副校长邴正教授出席论坛并作主题发言。经济学院副院长李晓教授、公共外交学院副院长何志鹏教授、行政学院肖晞教授、文学院马大勇教授也分别作了论坛发言。值吉林大学70年华诞,本期论坛邀请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几代学者同聚,与青年学者和青年学生畅谈治学、科研之路,共话人文社科研究七十年风华。论坛由文学院李龙副教授主持,来自我校各学科专业的青年学者和学生代表参加论坛并热烈讨论。

刘中树老师从“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吉林大学的学术传统。他指出,科学研究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的重要标志。刘中树老师把吉林大学的发展概括为四个历史阶段,并通过对求学往事的回顾,讲述了自己探索治学之道的过程。他以自己治学经历的体会,从学术史的角度提出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准则及实践性方法问题,把治学之道概括为“守正纳新”“知人论世”“论从史出”和“文本之本”。发言的最后,刘中树老师引用《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勉励在座的老师同学们做学问要“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最终“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邴正教授结合自身的学术经历谈到了吉林大学的优良校风和学术传统,与青年学者分享了自己的治学体会。他指出,青年学者要“植根本土”,即把自己的根深深的扎在学校的学术土壤里;学术研究要有正确的导向,要站在时代的方向、站在历史的方向;学术研究要“理论与实践结合”“基础性问题与前沿性问题结合”“中外两个视角结合”;学术研究要注重学术团队建设问题。邴正教授希望青年学者能秉承吉大学术传统,坚持正确导向,以博大的胸怀、踏实的脚步、正直的学术人品认真做好各个领域的学术研究。在吉林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多出成果、出大成果,形成“吉大学派”,能够影响中国,走向世界。

李晓教授在发言中围绕自己的学术道路选择、博士论文写作和职业发展规划等经历,向青年教师讲述了吉林大学对人才培养高度重视的优良传统,通过对自我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的理性认知以及对学术探求精神的理解,提出学术研究应该持之以恒地长期坚持一个固定的研究方向,并注重人文传统特别是文史哲等广博知识背景的积淀。

何志鹏教授在发言中对吉林大学在教学和科研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学风传承表达了崇高的敬意。他认为,吉林大学在科学研究方面的突出特征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认识:迎接时代的挑战,审视大局,不沉迷热点;敢于挑战前人,标新立异,不盲从权威;勇于挑战自己,知难而进,不屈服惰性;奠定挑战基础,厚积薄发,不急于求成。

肖晞教授在发言中谈到了对吉大科研工作的感受,学术前辈和管理部门给了青年教师广阔的学术平台和宽松的发展空间,青年教师更要立足于勤、持之以韧、植根于博、专务乎精,用对学问的执著、对学术的忠诚来回报学校、回报师长,“学以温故、学以知新、学以润身、学以致用”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精神追求,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马大勇教授在发言中谈到创新是学术的生命,创新具体就是要开拓新的学术领域,确立新的研究方向,提出和解决新的学术问题,尽量传递有效的学术信息。发言的最后,马老师还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写文章做学问的三个原则:人详言之,我略言之;人略言之,我详言之;人不言之,我更详言之。

精彩的发言,醇厚的情感,温暖的回忆,深情的嘱托,会场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讲至动情处,许多听众眼中都蓄满热泪。致敬前辈,继往开来!青年学者们纷纷表示一定会在吉大人文社科的繁荣发展之路上继续努力,不辱使命,不负时代!

                (社会科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