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由社会科学处主办的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论坛三周年回顾与展望主题论坛:当代中国道路与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暨论坛首部理论成果发布仪式在我校中心校区东荣会议中心举行。吉林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出席论坛并作总结讲话,社会科学处长霍志刚参加论坛并作论坛汇报。论坛由社会科学处副处长张晓萌主持,法学院何志鹏教授、哲学社会学院王庆丰教授、行政学院于君博教授、法学院李拥军教授、文学院李龙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吴宏政教授、经济学院王达教授、哲学社会学院贾玉娇教授作了论坛主题发言。来自我校各学科专业的青年学者和学生代表参加论坛并热烈讨论。 论坛首先由社会科学处霍志刚处长作了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论坛三周年回顾与展望,随后举行了吉林大学青年学者论坛系列丛书第一辑《古典名著中的秩序隐喻》新书发布仪式。
在论坛的主题发言阶段,法学院何 志鹏老师作了题为“当代中国的国际法治理念”的发言。何老师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国际法治思想是历届中国领导人在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思想成就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它结合世界格局和中国形势的新情况而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论断。在以往的“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底线思维的前提下,在“和平共处”的基石上,提出了“公正有效”“互利共赢”的观念。
哲学社会学院王庆丰老师作了题为“治国理政的中国智慧”的发言。他在发言中通过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在解决政党治理、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三个世界性难题方面的政治决策,揭示出总书记所运用的独特的哲学智慧和中国智慧。
行政学院于君博老师作了题为“制度自信的微观基础”的发言。于老师认为,制度自信的基础,不是停留在文件中的方案,不是贴在制度身上所谓主义或理论的标签,更不是掩耳盗铃、固步自封式的宣传和教育灌输,它只能扎根于制度付诸实施后为公民日常工作、生活所提供的便利与舒适。这是习总书记强调制度执行的重要原因。
法学院李拥军老师作了题为“中国法治的主体性”的发言。他在发言中指出,虽然法治是人类进步的方向和共同的价值追求,但世界各民族实现法治的具体方式和路径不可能是雷同的。中华文化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中华民族有其特有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这决定了她不可能通过亦步亦趋的学习西方的方式来实现法治。
文学院李龙老师作了题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发言。他从四个角度阐释了这个问题:第一,中国故事要体现中国精神。第二,中国故事要体现人类情怀和生存经验的统一。第三,中国故事要为人类的未来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第四,吉大故事也是中国故事这个宏大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李龙老师用十六个字表达了参与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论坛三年来的感受:以学促思,以友辅仁。士以弘道,幸何如之。
马克思主义学院吴宏政老师作了题为“我们为什么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发言。他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德治国的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自然性与实体性统一的政治共同体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精神生命的后天培育工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经济学院王达老师作了题为“全球治理的中国方略”的发言。他认为,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目标和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各国各领域互联互通,共同发展,共享繁荣,从根本上铲除三大赤字的根源。这是中国智慧对全球治理的最大贡献。
哲学社会学院贾玉娇老师作了题为“习近平总书记的社会发展观”的发言。她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深刻揭示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实践过程,彰显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所具有的强大主观能动性。关怀人,型塑人,发展人,直至实现马克思笔下的自由人,成为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体系的核心。
党委书记杨振斌为论坛作了总结讲话,同青年学者进行交流。他首先对青年学者论坛的举办表示了肯定,对各位老师的发言给予了鼓励。他指出,青年学者论坛要进一步加强深度研究与综合交叉研究的发展路径,要不断地增强自信,充分发挥我们的综合优势,扩大论坛的参与范围和受益面,深化与理工农医的交叉研究,多形式、多侧面、多频次、多举办论坛。他鼓励青年学者,要进一步提高把握政治方向的觉悟,在学术实践中去体验“真善美”、提升境界。杨书记指出,时代为我们青年学者提供了沃土和机遇,青年学者不应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要投身学术、多出成果,为建设吉大学派、讲好吉大故事做出青年学者的贡献。(社会科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