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科研创新服务平台
社科动态

社科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社科动态 > 正文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现状测评与改善对策研究”结项

日期:2017-09-04 点击数: 来源: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处

日前,吉林大学行政学院麻宝斌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现状测评与改善对策研究”通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的成果鉴定,顺利结项。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现状测评与改善对策研究”于2012年9月立项,在项目研究期间,项目首席专家麻宝斌教授及项目组成员在《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等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10余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国内外权威刊物全文转载;出版专著《政府执行力》《公共治理理论与实践》《当代中国行政改革》;撰写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的咨询报告6部;参与IPSA政治科学国际会议等学术研讨会30余次。

项目组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客观平等状况、客观均等状况、主观公平观念和主观公平感受等四个方面对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状况进行了系统的测评,并且以测评结果为基础,提出了系列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政策建议。在社会公平正义客观状况的研究上,不仅采用相关统计数据从总体、区域、省份等维度对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状况进行了分析,而且基于相关统计数据对省级就业、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程度进行了测量。在社会公平正义主观状况的研究上,项目组着力突出了社会转型的视角,对转型时期公众社会公平正义认知状况的总体特征、社会公平总体感受、具体政策公平感受、公众公平观念的总体特征及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与已有研究相比,该项目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系统梳理社会正义的基础理论。采用以历史分析为主、以比较研究为辅的研究方法,从思想史的角度挖掘社会正义基本内涵的演进与变化,从而得出对正义、公平、公正、平等等概念的理论界定。

第二,规范研究与经验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以规范研究的成果为基础,根据相关理论,形成研究的理论预设,采用经验研究为主的方法对社会公平正义测评及对策问题进行创新性研究。

第三,区分社会公平正义主观与客观的不同面向。将社会正义的现状划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共包括客观平等状况、客观均等状况、主观正义观念和主观正义感受等四项内容,不同维度的各项内容间相互联系。与已有研究相比,该项目首先区分了主观评价与客观测量两种研究路线,进而又在主观评价与客观测量的综合分析中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理论研究的进展。这种先分后合,分合结合的社会正义现状综合研究是该项目的亮点。

第四,创新了社会正义状况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包括1个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以及20个三级指标的中国社会正义客观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根据省级行政单位所辖地市级单位的相关统计数据,从权利平等、规则与程序正义、机会平等、结果公平等维度,采用量化分析方法,对2002-2010年间中国社会正义状况综合指数以及离散系数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测量,并且比较了不同地区和省份的社会正义客观状况。

第五,揭示出转型期中国人正义观念的特征及转型方向。项目认为公众社会公平正义主观认知状况是公众对社会资源实际分配状况合理性的评价标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主观感受,体现在公平和公正两个方面。立足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项目采用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将公平和公正整合起来对公众社会公平正义主观认知状况进行了测评,研究成果厘清了当前中国公众正义观念呈现“实质正义优先于程序正义”的态势,表明当前中国公众正义观念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冲突,主流正义观念未能调适或缓和社会矛盾。着眼未来,需要从促进经济发展、提升整体受教育程度、规范收入分配等方面,推动中国人的正义观念向凝聚程序正义共识的方向转型。

第六,基于社会正义现状评价提出公共政策优化路径。一方面,从基本社会保障服务、公共就业服务、义务教育服务、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等四个方面,构建了涉及投入、产出、结果的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指标体系对现行社会政策绩效进行了测量和评价,进而根据现有政策实施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优化公共服务的政策建议。另一方面,基于对公众社会公平正义主观认知状况的测评,提出了政府既要以分配调节和公共服务为切入点,着力缩小经济收入水平的差距,又要以“建立公正型政府”为自身改革方向,力促公众正义观念由“社群正义向社会正义”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