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由社会科学处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联合举办的“龙鹏吉大”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论坛第2期(总第35期)在我校中心校区举行。本期论坛主题为“古典名著与当代中国——学术研究转化通识教育课程的探索之一”。法学院何志鹏教授、李拥军教授、文学院李龙副教授、高等教育研究所于杨副教授作论坛主题发言,论坛由文学院李明晖讲师主持,来自我校各学科专业的青年教师和学生参加论坛并热烈讨论。
何志鹏作了题为《一流大学的教学之基》的论坛发言。他在发言中回顾了世界大学的起源,认为大学的初心就是将教学和研究结合在一起,以双螺旋的方式,彼此推进、共同发展。而今天中国双一流大学的评价标准,应当更多地回到大学的根本目标和核心任务上来,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最主要的观测因素。为此,从教学主管部门、各大学以至学院、教师,都应当更为深入和深刻的理解教学与科研相互联系的规律,将培养出优秀人才作为建设的最终目标和最高标准。
李拥军作了题为《法理学教师的角色定位与素质养成》的论坛发言。他从法理学课程入手,指出法理学课程“高”、“空”、“杂”、“难”的特点为法理学教学提出了挑战。它要求教师在知识体系上要有“理”、“法”、“学”三个层面的知识。他认为,教学是实力和技巧的结合,需要细心经营和琢磨。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做到:以情打动人,以真善美教育人,以生活场景感染人,以思维方法启发人,以语言艺术吸引人,以学术实力征服人。
李龙作了题为《通识教育:怎么通,识什么》的论坛发言。他首先对通识教育在教育史和思想史上的缘起和目标、方向等做了考察,他认为,通识教育的前提是人的教育。站在今天的语境中,通识教育要培养的应该是具有现代文明和意识的“人”,是能够扎 根大地,面向现实,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人”,能够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将所学知识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转化,博而能一的“人”,能够对人类更美好的未来保持创造性和想象力的“人”。
于杨作了题为《现代大学语境下教学与科研的几种关系》的论坛发言。她在发言中谈到,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大学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不是始终如一,而是不断变化的。大学教学与科研并不是天然的结合体,只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他们才会组成一个单一的结构。大学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分离的力量,但在新的条件下,通过大学制度变革,具有得以整合的可能性。大学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变革的原因,在于作为知识传输场域的大学在向学术资本场域的大学转变,在现代大学语境下,教学与科研呈现非线性关系,此种关系是多样的,是不能被简单设计的超复杂的结构。
主题发言后,社会科学处副处长庞原鹏、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金祥雷做了总结讲话。与会青年教师和学生代表围绕论坛主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社会科学处)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