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吉林大学商学院刘金全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市场基础、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研究”通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的成果鉴定,顺利结项。
“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市场基础、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研究”于2016年立项。在项目研究期间,项目首席专家刘金全教授在《金融研究》《经济学家》《财经科学》《南京社会科学》等国内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项目组成员累计发表50余篇。1项阶段性研究成果获得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课题组以具体的子课题研究为层次,按照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研究路线,分别进行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形成机理、主体特征和客观条件研究”、“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宏观调控模式和市场基础研究”、“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研究”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方式与实现路径研究”等子课题的深入研究,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市场基础、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在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主要体现在:
首先,在监测新经济周期、识别经济新常态的潜在产出,以及分析新常态下货币政策调控效应等方面提出了新方法和新见解。因为我国正处于新常态时期,原有货币政策经验难免会与新经济现实产生偏离。为此,课题组基于LT-TVP-VAR模型对新常态下货币政策特征进行检验。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与通胀缺口和产出间的依存关系具有门限效应,央行存在非对称偏好,“价格型”货币政策有规避产出收缩偏好,“数量型”货币政策有微弱规避通货紧缩偏好。“价格型”政策治理通货紧缩效果较好,而“数量型”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刺激产出增长和抑制经济过热效果较好。
其次,在全球背景下重新认识和分析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独特影响,对新常态下外部因素扰动下宏观调控方法取得重要进展。因为新常态时期我国受到世界经济疲软因素影响,从而突显宏观调控对于外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因此课题组通过TVP-VAR模型分析世界经济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与宏观调控的熨平效果。随着世界经济正在缓慢复苏,世界经济景气变动与我国经济的协同作用仍需关注。虽然世界经济景气对我国经济仅有短期效应,并与我国经济转型相关性较弱。但是仍不可轻视,可采取积极财政与货币政策能够有效熨平来自国外的经济扰动。
最后,对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进行了重点分析和判断,对促成经济新常态的市场条件和体制约束进行了理论分析,对新常态经济发展形式与经济波动态势提出新见解。随着我国进入新常态时期,经济增速转轨与结构转型对未来经济发展有不确定的影响,因此需要结合新形势、新结构、新问题等方面对我国经济发展形式与波动态势进行详细解读。进入新常态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外经济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并将表现出五至八年的中等长度经济周期,经济波动趋于弱化。同时,由于我国通货膨胀率大于名义利率,货币政策始终处于有效操作区间,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逐步显现和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