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科研创新服务平台
社科动态

社科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社科动态 > 正文

站在思想的高墙上:“龙鹏吉大”午间沙龙第1期聚焦《流浪地球》背后的寓言与思考

日期:2019-03-18 点击数: 来源: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处

2019年3月13日中午,由社会科学处主办的“龙鹏吉大”午间学术沙龙第1期在我校中心校区鼎新楼A区552会议室举行。本期论坛主题为“《流浪地球》——星空下的哲学寓言”。我校哲学社会学院李大强教授、法学院何志鹏教授、文学院李龙教授、行政学院郭锐教授、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白丽教授、物理学院徐留芳副教授、文学院李明晖副教授等出席了本次论坛。论坛由何志鹏教授主持,李大强教授主讲,在场的青年教师和学生围绕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首先,李大强老师作了题为《流浪地球》的两个哲学寓言的主题发言。他从哲学角度切入《流浪地球》,将深奥的哲学问题拉回到粗糙的地表面,他以《流浪地球》为中介,阐述了哲学经典问题——“电车问题”、“飞船问题”,引出背后深层的哲学难题——为了多数人利益可以牺牲少数人利益吗?刘慈欣曾指出“电车问题”的两个解法——“抽签”与“按年龄排序”,李大强教授认为刘慈欣对哲学存在着误解,并对“哲学是什么?哲学有什么用?”两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何志鹏老师作了题为《刘慈欣的社会忧虑》的发言,分享了对刘慈欣小说的感悟。他指出刘慈欣的小说都是钉其社会关切的钉子。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把最难解的哲学命题转换成技术命题。科幻小说可以引导公众关注社会问题、思考哲学命题,其社会关切值得我们学习与欣赏。

李龙老师作了题为《说什么与怎么说——从< 流浪地球>想到的》的发言。他从叙述模式的角度切入《流浪地球》电影,指出《流浪地球》缺乏对于人类未来的思考,并未超脱好莱坞的叙述模式——个人英雄主义。如何体现中国人对人类未来的关切与思考,是值得科幻文学思考的问题。

郭锐老师作了题为《从现象级国产影片看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优化》的发言。他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形象的优化改善、国际话语权的认可力与我国国家实力不匹配。我们习惯从中国的民族主义的方式诠释未来的国际生活,这种国际生活可能并非是高度国际化的。当下及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国际话语权、展现大国风范。

白丽老师作了题为《中国文化情景下消费行为模型的重构——观< 流浪地球>有感》的发言。她从消费者行为角度进行了分享,认为《流浪地球》广受好评的原因中“重要他人”指标占据重要作用。“重要他人”是购买态度的首要影响变量,而购买态度又是购买意向的首要影响变量。以《流浪地球》作为切入点对于消费者行为进行研究启示我们要关注中国文化因素的影响,我国需要从中国实际出发,自下而上地构建一些可以解释中国消费者行为的模型与理论体系。

徐留芳老师作了题为《< 流浪地球>有关物理的那些事》的发言,分享了《流浪地球》相关的物理知识。他认为,科幻的载体是严谨扎实的科学知识,电影《流浪地球》得以成立的前提是地球能逃逸。那么,地球真的能逃逸吗?如果能,地球如何逃逸?徐老师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生动形象的阐释,并建议当代大学生应该掌握最基本的科学素养。

李明晖老师作了题为《< 流浪地球>的诗意与原型》,从诗意角度切入《流浪地球》。他指出,将习以为常的琐事用不平常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时候,便会产生诗意。《流浪地球》从反日常角度激发出了诗意。当我们进入一种科幻世界时,诗意更具可感性。随后,李老师用“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北风卷地白草折”等诗句进一步分析了文艺作品与诗意的关系。

与会的青年教师和学生积极发言,踊跃讨论,将会议气氛推向高潮。

最后,张晓萌副处长对本次论坛进行总结,她认为从不同视角对《流浪地球》进行探讨精彩纷呈,令人受益匪浅,并期待之后的论坛继续以如此精彩的程度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