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科研创新服务平台
社科动态

社科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社科动态 > 正文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旧邦新命:“龙鹏吉大”午间沙龙第8期聚焦面向新时代的中国文化

日期:2019-09-19 点击数: 来源: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处

9月12日中午,由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处、工会联合举办的“龙鹏吉大”午间学术沙龙第8期(总第50期)“旧邦新命:面向新时代的中国文化”,在我校中心校区鼎新楼A区555会议室举行。论坛由文学院梁玉水副教授主持,法学院何志鹏、文学院李龙教授、文学院马大勇教授、哲学社会学院贾玉娇教授、公共外语教育学院部铁军副教授、经济学院王皓副教授围绕论坛主题进行了发言和自由讨论,社会科学处张晓萌副处长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来自我校多个学院和单位的多名老师与同学参加了本次活动。

文学院梁玉水副教授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文化中国”命题的语境、内涵及相关问题》为题进行了发言。梁玉水副教授认为“文化中国”可以从文化的“中国”转向(文化的中国性)和中国的“文化”转向(中国的文化性)两个维度进行理解。“文化中国”成为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和实践方略,有着诸多的原因,如:国族(民族)文化身份的自觉、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文化经济时代转型、社会文明程度及人民精神文明素质的提高、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世界文化的互动交流及影响传播、暗含意识形态因素的文化政治角逐、未来中国发展道路的文化思考等。梁玉水副教授指出,在一个被称为“中国的时代”里谈“文化中国”,在一个堪称是“文化的时代”里谈“中国文化”,其中的涵义是丰富的。“中国文化”本身是复调的,并且处在持续性的动态建构中,是多民族、不同地区、各种文化的合奏交响、共谱乐章。中国文化的这种复调和多元一体特征本身就是世界文化交流和声共在、多元共存的缩影、样本和借鉴。

法学院何志鹏教授以《从行动认同到文化自信》为题,分享了他对促动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传播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协调文与化、信与疑、新与旧、做与说四对关系的看法。何志鹏教授指出,所谓文与化的关系,就是应当先把文化领域的内涵建设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然后在传播的途径和方式上下功夫。所谓信与疑的关系,就是要处理好文化的基础传承和反思发展,没有信,就很难在知识的层面妥善传承,而没有疑,则不能在前沿上进行创新和发展。所谓新与旧的关系,就是要注重坚持传统,要把传统优秀的文化有效的保持原样承接,而在面向时代、面向未来的领域,又要注重不断推陈出新。所谓做和说的关系,就是要考虑把中国的社会生活建设好,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把描绘社会生活的文化产品打造成功,也才有可能传递给后代和其他地域。

文学院李龙教授就《何谓现代:中国文化的回心与创造》进行了探讨。李龙教授从康有为和梁启超谈起,进而提出了理解文化的几个重要问题。我们所理解的中国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它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它的参照系是什么?它的价值指向是什么?结合日本学者竹内好对中国文化的分析,李龙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在今天面临着综合和创新的任务,首先就要跳出传统的以西方为标准和参照的殖民主义的文化模式,具有更高更深远的历史视野,这包含两个内容,第一,中国要建立自己的文化话语体系。第二,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要避免陷入殖民主义的逻辑。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解决的是中国文化自己内在的动力是什么?我们有关历史叙事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文学院马大勇教授以《有所诗:关于近百年诗词的若干问题》切入,指出了诗词是“旧邦”的一个重要符号,分析了它在近百年的“新”时的“命”运。马大勇老师以诗词为例阐述“旧邦新命”的主题,他以自己十几年来的思考,特别是《近百年词史》的撰写为例,提出这样的观点:我们认为已经画上了句号的诗词史其实并没有终结,它在近百年依然有着强大的活性和能量,有着令人欣喜,甚至惊艳、惊为天人的表现。

哲学社会学院贾玉娇教授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秩序隐喻》视角分享了她的观点。贾玉娇教授认为,中国传统社会非常重视人的问题,认为人分为身和心,心是使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有心,也可以被明智开化。将人作为秩序的基石,由此延展出一个可以随意伸缩的网络。对此网络费孝通先生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都可从传统文化寻到其根源。在这个网络中有一个个的节点,那就是人。在中国传统文化定义中人是一种关系的存在。人通仁;人与人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虽有纲常之别,但双方都尊重彼此由天然分工而生的秩序。在社会关系中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互动潜规则;从关系结构上看呈现出差序格局的样态,瞿同祖发现早在周时中国就已出现五服,九服之说。他们是社会关系亲疏远近在空间上的投射,成为差序格局的历史考证。

公共外语教育学院部铁军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文化自信——从海外视野下的中国文化说起”》。部铁军老师首先用两则有关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新闻引入话题,用大量事实证明我们的文化自信正处于上升期。接下来他提出文化自信关键在于国民心态,既不要仰视,言必称西方;也不要俯视,唯我独尊;平视就好,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应该大大方方谈自己的缺点,大大方方学人家的优点。并建议国民特别是年轻人应该培养文化比较的意识,从而在文化博弈的过程中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经济学院王皓副教授就《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播》提出了他的见解。王皓副教授指出,谈论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那么首先就得理解什么是文化,然后才能谈论什么是文化发展,最后才能探讨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王皓副教授从文化的内涵、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影响三个角度指出了文明的进步依仗经济的发展相生相随,经济发展从多方面对文化发展产生了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吸引力,通过中国文化产品质量的提升促进了文化传播。中国应通过“一带一路”和促进人员交流主动“走出去”传播中国文化。

社会科学处张晓萌副处长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她指出本次论坛选题前瞻、探讨深入、思想激荡,从多元视角对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进行探讨的意义重大深远,期待我校学者可以在本次探讨基础上取得更丰硕的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