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中午,由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处、工会联合举办的“龙鹏吉大”午间学术沙龙第6期(总第48期)“道行天下——纵论中国话语与思想的国际化路径”,在我校中心校区鼎新楼A区555会议室举行。论坛由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潘海英教授主持,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姜峰教授、文学院宁欣副教授、外国语学院王峰副教授、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张晓培老师围绕论坛主题进行了发言,法学院何志鹏教授进行了评议。哲学社会学院王庆丰教授、哲学社会学院张彦彦教授、经济学院王达教授、行政学院于君博教授、公共外语教育学院部铁军副教授围绕论坛发言进行了自由讨论。来自我校多个学院和单位的多名老师与同学参加了本次活动。
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姜峰教授作了《社会科学话语共同体的中国声音:言据立场与自我展现》的发言。姜峰教授指出,学术语篇在传播科学发现与理论观点的同时,应构建作者和学科共同体的对话与协商。语篇作者往往通过语言与修辞策略,突出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以期被学界同行认可和赞同。在姜教授本人的相关研究中,他主要考察改革开放40年间,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在向国际话语共同体讲述“中国故事、中国智慧和中国实践”时,表现出的话语声音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基于语料库发现,中国学者表现出愈加审慎的话语声音,减少直白的作者主体参与,言据立场从主观判断转向基于数据的评价,our和we等展现自我的语言特征大幅增长,体现出我国作者彰显知识创新的自信与意愿。
文学院宁欣副教授就《世界文学与当代中国文学:对话与交融》分享了他的研究成果。宁欣老师从现当代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关系出发,一方面分析了民族文学在发展历程中与世界文学的密切交流对话,另一方面指出了现有世界文学体系中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他认为,中国话语走向世界,最终目的不仅是赢得外部的理解,扩大中国的影响,而且是要突破现有的国际话语体系,创造真正平等、开放、既尊重文化多元性,又能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的普遍价值的新的世界主义文化模式。他还简要以鲁迅研究为例解释了自己的看法。
外国语学院王峰副教授以《意识形态折射中的世界文学——《西游记》英语世界的译介之旅回望》为题进行了报告。他梳理了《西游记》长达一个世纪的复译过程,呈现了这部名著的译入语类别、译本数量、译本类型和传播轨迹。研究发现这部小说在东亚的传播轨迹与汉地佛教传播轨迹十分吻合,特别是日本和越南有较为稳定的复译。英语世界的翻译与改写,特别是以儿童读物和影视作品形式出现的改写为这部小说世界文学声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张晓培老师以《欧亚草原东部的金属之路》的翻译实践为例,讨论了如何发挥好翻译的文化传播作用。发言主要从翻译选题、翻译的过程、翻译中的问题与对策、译者的困惑与思考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最后探讨了今后翻译研究的方向以及翻译实践工作的未来思路。
法学院何志鹏教授从“大观与细节”、“认识与改变”、“中国与世界”三对范畴出发进行了评议,指出了中国话语与思想的国际化路径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自由讨论环节,哲学社会学院王庆丰教授、哲学社会学院张彦彦教授、经济学院王达教授、行政学院于君博教授、公共外语教育学院部铁军副教授就“中国话语在国际传播中的偏差”、“中西方思维在文化传播中的碰撞”、“中美贸易战中的文本翻译问题”、“以对方能接受的方式讲解中国故事”等话题进行了讨论,王峰副教授和潘海英教授对老师们的提问进行了回应。
参会教师进行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