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上午,吉林大学理论思维讲习班举办主题为“学术研究场景中的理论思维”的系列学术研讨会(第二场)。讲习班导师孙正聿教授担任评议人,考古学院井中伟教授作主旨报告,法学院朱振教授、管理学院王晰巍教授、行政学院马雪松教授作为与谈人发言。吉林大学副校长蔡立东教授出席研讨会并讲话。
井中伟教授在报告中以“载驰载驱,令行禁止——考古探索中的知识拓展”为主题,就如何让知识进入问题,实现学术探索中的知识拓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强调了考古学的使命是通过物来看背后的历史,在事实资料的基础上揭示现象,并由学者们共同挖掘现象背后的历史信息。考古是人认识自身和世界的重要途径,考古的研究需要深入理论探索,多学科共同支撑。井中伟教授通过对公元前2千纪至前3世纪中西方三类特殊御马器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中西方在同一时期均出现了錣策、钉齿镳、镝衔三类特殊御马器,这三种御马器虽形制不同,但功能相通。同时,进一步论述了中国古代马车的起源、骑马术的产生等问题,揭示了古代东西方跨区域的文化交流。 朱振教授在发言中谈到,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和学术研究场景中需要用不同的理论思维去解决问题。“让知识进入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提出问题或者提出真正的问题后如何解决。朱振教授结合研究领域,特别总结了运用解释上的悖论、解释上的缝隙、二元解释的可能性、中间道路的可能性、扩展理论以克服解释的障碍等方法来建构问题意识,将学术研究场景中的理论思维贯彻到具体的场景中去。王晰巍教授在发言中结合个人的学术研究经历,提出了三个问题,并结合问题分享了个人的思考:一是从学术研究场景和学者成长的视角具体阐述学者如何通过理论思维在不同场景当中去实现学术研究的纵深,从而增加学术生长点;二是基于学术探索与教学相长的主题进行系统探讨学者在学术生长点和场景领域的知识拓展过程中,如何实现学术共同体的共鸣;三是阐述了学术场景中的理论思维与交叉创新如何在学术生长点的延伸过程中实现小我到大我。
马雪松教授围绕主题谈到了个人的三点体会:一是学者要形成自身的根本性问题,并对该问题产生深刻认识;二是学者应通过清晰的写作来表达个人对关键性问题的认识,高度把握社会现象的复杂性,从而形成自身的充分理解;三是学者应做出理论性的探索,同时塑造出读书治学的品牌。同时,马雪松教授也分享了三点启示:一是学者的学术水平,特别是青年学者的科研续航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基于研究文献和学术阅读的创新;二是理论研究中文献的重要性;三是学术成长同个人抱负、知识路径和人生纪律密不可分。
随后,孙正聿教授做了高屋建瓴的点评,他充分肯定了井中伟教授的学术报告,谈到了三点感受:激活背景知识的前提是要有知识;学术研究要体现总体性的思考;做学术研究不仅要提升理论思维,更要建立一种学者应有的学术作风。同时,孙正聿教授围绕主题谈到了三个问题:第一,学术选题的主体意识不是泛化的,而是本体的。学术研究应立足于自身的学科专业、已有的研究基础、个人的学术兴趣、学者的现实关切。第二,学术选题的问题意识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如何让学术选题进入到问题中去,关键在于现实问题中的理论问题(看着讲)、学术史中的理论问题(接着讲)、学术争论中的理论问题(对着讲)和独创性的理论问题(自己讲)。第三,学术生长的思想平台不是任意的,而是规范的。他从理论问题与经验问题和实践问题、思想平台与情景知识和概念框架、理性具体与整体表象和理性抽象、辩证思维与表象思维和形式推理、解释原则与学术命题和学术体系等五个方面进行系统论述该问题。
何志鹏教授、丁建彪教授分享了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思考,王一教授也基于自身学习体会,与贾玉娇教授就学术选题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蔡立东副校长首先对孙正聿教授为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做出的贡献、对青年教师的无私教导表示衷心的感谢。之后高度评价了井中伟教授的学术报告和治学风格,并鼓励年轻教师不断探索个人的学术道路,以饱有知识含量的理论资源滋养自身,做扎实精细的学术研究。围绕本次讲习班的主题,他提出两方面思考,首先强调了追求理论思维的场景化、具体化的重要性,思想在场景中能得到进一步的磨练和升华,形成独到的成果。其次,针对“如何让知识进入问题”,他给出了两方面的回答:要不断积累能激发思考的知识信息;储备大量的理论资源为思想服务。蔡立东副校长希望青年学者们,结合具体研究的具体问题,找准问题方向,研究有意义、可持续发力的真问题进行知识生产、创新,让知识进入问题。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