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宏政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发表了题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叙事主题》的原创性文章。该文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叙事主题。这一叙事主题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创新和发展。文章指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是通过对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确立的世界历史观的批判确立起来的。通过对近代西方“契约论范式”、“目的论范式”和“神正论范式”等唯心论的世界历史观的批判,马克思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范式”的世界历史观。进入21世纪,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何去何从?对这一“时代之问”的回答,构成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叙事主题。
该文集中回答了三个问题:一是,马克思是如何实现对近代西方世界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的?二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的叙事主题是什么?三是,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其叙事主题包括哪些重大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构想?
众所周知,近代西方世界历史理论主要形成了三种范式,这就是:以休谟为代表的“契约论范式”,以康德为代表的“目的论范式”和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神正论范式”。这三种范式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特征,都是从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出发,来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因而可以被概括为唯心论的世界历史观。正是因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马克思对这三种世界历史观范式做出了深刻的批判,创建了世界历史观的历史唯物主义范式,进而实现了世界历史观的范式革命。
文章指出,世界历史是从资本主义开启的“普遍交往”开始的。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纷纷被卷入到资本的漩涡之中。然而,世界历史的主体却不是资产阶级,而是无产阶级。因为,无产阶级是“普遍阶级”,是真正代表全人类利益的,因而是实现人类自由和解放的主体。世界历史既不是大自然的隐蔽计划,也不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的目的是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而这种自由和解放,不是某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自由和解放,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共产主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同时立即发生才是可能的。”马克思还明确指出:“单个人的解放是和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相一致的。”它需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因此,人类向着自己命运主宰者的回归,才是世界历史的叙事主题。
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叙事主题,包含着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系列世界历史观可能创新的叙事空间。
从叙事起点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后冷战时代”马克思世界历史观的新命题。苏东剧变开启了“后冷战时代”。此后一直没有成熟的关于人类命运的总体性探索,直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历史观命题。
从叙事内涵看,“新全球化时代”是对人类命运的世界历史性构想。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标志,原有的全球化受到了严峻挑战。在西方民粹主义的影响下,出现了“逆全球化”思潮。这表明,原有的全球化是资本逻辑所主导的,在当代遇到了困难。因此,如何构建一种新的全球化,应该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性构想。
从叙事逻辑看,“后形而上学时代”打开了历史辩证法的人类生存论向度。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主流就是“拒斥形而上学”,反对“罗格斯中心主义”。以后现代哲学的出现为标志,进入了“后形而上学时代”。而当代西方仍然坚持着冷战以来形成的“非此即彼”的两级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坚持“零和博弈”。因此,如何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开辟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生存向度,坚持“合作共赢”和“交流互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辩证法思维方式。
从叙事图景看,“后资本逻辑时代”需要呼唤世界历史普遍交往的新形态。当代西方资本形态发生了新的变化,从最初殖民地扩张,到资本技术扩张,到金融资本扩张,再到今天的数字资本的出现,资本形态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因此,如何超越资本逻辑支配的世界历史,探索人类新的普遍交往方式,进而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构成了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叙事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