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波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2024年第10期发表题为《中国共产党文明观的生成逻辑》的文章。
文章指出,中国共产党文明观是特定理论语境、文化背景、实践根基和主体立场的产物,也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理论成果,具有厚重的理论深度、鲜明的实践品格和突出的政党属性。首先,从内涵要义看,中国共产党文明观彰显鲜明的政党特色和意识形态属性,集中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如何推进中国文明发展、如何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如何推进和创造人类社会新文明等问题,是人民至上的文明观、社会主义性质的文明观、科学的文明观、不断创新的文明观、胸怀天下的文明观、和而不同的文明观。其次,从形成条件看,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和中华民族传统文明观构成中国共产党文明观的“魂脉”和“根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明问题的认识以及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为中国共产党文明观提供理论和历史文化资源;党领导人民百余年来的文明探索是中国共产党文明观孕育发展的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主动和使命意识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文明观得以生成的主体自觉。最后,从体系构成看,作为一个涉及文明多方面内容的科学体系,中国共产党文明观内容丰富,是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在文明观上的体现,可概括为文明批判、文明价值、文明建构、文明治理四个向度。文明批判向度体现中国共产党鲜明的阶级属性和文明立场;文明价值向度表明中国共产党文明观坚持人民至上和平等互鉴,是超越资本逻辑的文明话语体系;文明建构向度主张建构“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现代文明,是对西方现代化建设和文明建构的超越;文明治理向度将现代化的、文明的治理理念融入国家治理,突显文明治理相对科技治理的人文优势,也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