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科研创新服务平台
最新研究

最新研究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最新研究 > 正文

徐景一

马克思机器体系理论视域下人工智能技术资本主义应用困境研究

日期:2025-11-11 点击数: 来源:

《马克思主义研究》2025年第9期

作者简介


徐景一,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文章概要

机器体系作为资本主义应用最适合技术载体,具有资本+技术的复合特点。在马克思机器体系理论框架中,机器体系嵌入了三重语境:作为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作为资本流通过程中的固定资本,以及作为工业生产体系的技术基础。机器体系作为技术载体的动态演变进程并非客观中立,而是适配于资本积累的一般逻辑,这种耦合协同关系深化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技术载体应用困境的现实图景:在大工业生产方式下,马克思对机器体系作为劳动资料应用,实现资本对活劳动的深层剥削进行了全面考察;对机器体系作为固定资本更新应用,制造过剩人口与加剧资本过度积累进行了批判反思;对机器体系作为技术基础应用,引发工业自动化革命与财富分配不成比例进行了透彻剖析。因此,在劳动资料、固定资本与技术基础的多维语境下,马克思构建了研究机器体系资本主义应用问题的批判分析框架。

人工智能技术是包括硬件、软件、传输网络、协议、语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算法,以及所有和它们相关的组件和实践的数字技术体系的统称。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以其高度自动化、平台封装形态与快速迭代特征,成为数字资本主义最具剥削性与异化性的积累机制。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重新域定了设备、方法和实践等技术簇群,改进与拓宽了资本主义智能化生产的组合方式与扩展路径。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是一个涵盖基础层、技术层与应用层的技术协同体系,通过将算法模型、算力资源、调用逻辑与接口等技术要素整合封装为可租用的服务或产品平台,不仅使开发者与用户对其产生依附性,更将知识生产的劳动成果转化为科技巨头公司的私有资产; 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升级与生态绑定造成技术资产的快速贬值与资本沉没,加剧了固定资本更新扩大中的价值丧失。文章立足于马克思机器体系理论,审视人工智能技术资本主义应用困境发现,作为劳动资料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加剧数字资本对于数字零工的超级剥削;作为固定资本的人工智能技术更新应用,导致失业浪潮与脱实向虚资本积累失衡结构;作为技术基础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引发智能化革命与社会财富分化失衡。在批判人工智能技术资本主义应用困境基础上,展望人工智能技术社会主义应用愿景,人工智能技术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并得到科学应用,就会在规模效能、普惠共享和交融共生等方面推动中国式数字文明新形态的建构与实现:应加强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实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人工智能应用社会财富普惠共享;凝聚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共识,构建交融共生人机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机器体系理论为分析人工智能技术资本主义应用问题提供了总体性视野、辩证性思维和批判性工具,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文章基于马克思机器体系理论研究视角,从技术载体演变与资本积累适配的耦合关系出发,刻画了人工智能技术推动资本主义智能化生产方式跃迁的内在机制;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多维语境出发,拓展了批判资本主义智能化生产方式的理论研究视野与逻辑思维进程。这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具体化应用化时代化;也有益于彰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辨析、批判当代资本主义本质问题所蕴含的重大学科方法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