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科研创新服务平台
社科动态

社科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社科动态 > 正文

我校召开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座谈会

日期:2004-04-09 点击数: 来源: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处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精神,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认识,我校于4月5日在东荣大厦会议中心组织召开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座谈会,副校长王胜今教授主持会议,党委书记张文显教授出席会议并讲话。我校文科各单位党政主要领导,部分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有关职能部门的主要领导参加了会议。\r\n与会的领导和专家学者结合学校的实际发表了许多深刻的意见和见解。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首先发言,针对《意见》关于加强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他指出,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的学科建设,而在学科建设当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教材建设。在教材建设中长期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则是源于把教育当成灌输现成结论,把教材当成是标准答案,把教学当成照本宣科。其实教育不但承担着传承文明,而且承担着创生文明的双重职能。他从专著与教材的关系、教学与教材的关系、学科与教材的关系三个方面论述了建立权威性、前沿性、创新性、规范性的教材体系的重要性。哲学社会科学的教材应具有向上的兼容性、时代的容涵性以及逻辑的展开性,应该是人类认识史的积淀、结晶和升华,应该是思想中的时代,应当以理论的方式表现现实。离开了对现实的关切,离开了对现实的回答,这样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教材是没有生命力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教材必须要有一个逻辑体系,一个概念发展的有机体系。哲学社会科学的教材同时应具有贴近学生、贴近现实、贴近时代的特性,从而使哲学社会科学的课程讲授更具有逻辑的震撼力。\r\n文学院院长张福贵教授在发言中认为《意见》的颁布,表明了国家对社会发展理念和科学价值观的重大调整,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和走向认识的深化,是对学科价值观的一种归位。在我国长期以来的“重理轻文”价值观的形成背后也包含有中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欠缺学术理性和研究者脱离实际甚至没有学术操守的现实原因,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有这样的清醒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带有意识形态属性,因此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保障学术研究的自由环境,是成果产生和评价的前提,在“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基本精神指导下,要加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人类性意识,扩大在世界上的影响,积极参与人类文明的进程并完成学术价值观的转变,尽快确立适应哲学社会科学本质特征的评估体系。\r\n行政学院院长周光辉教授在发言中针对《意见》提出的“三个解放”,强调要拓展研究视野,真正实现思想解放。周光辉教授认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核心任务是积极推动理论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解放思想,也就是要有创新的自觉。要把创新的自觉放在科学研究的具体过程中,才可能真正实现思想的解放。思想的解放体现在遵循科学认识规律的研究过程中自觉的实践活动,就是不断地拓展研究视野,形成五种研究眼光,即学术的眼光、历史的眼光、世界的眼光、现实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实践中自觉运用这五种眼光,逐步培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良好素质,即心灵的自由、开阔的视野、深厚的学养和批判的能力。\r\n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理论法学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黄文艺副教授在发言中谈到,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最终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做出贡献,必须考虑以个人对所在学科的贡献、所在学科对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贡献、哲学社会科学对整个科学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以及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对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的贡献等四个贡献问题。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首先是建立在我们每位学者对所在学科的知识增长的实质性、独特性贡献的基础之上,每一项研究不应当仅仅在某一学科是独特性的或者是原创性的,而应当在整个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是独特的、原创性的。哲学社会科学只有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哲学社会科学才会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中国独特的历史和实践也为独特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生成提供了可能,将这种可能转化为现实是我们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r\n东北亚研究院党委书记修俊兰从党务工作的角度谈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她说,《意见》充分体现了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是指导我国新世纪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所以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以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否则就会失去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前进的思想政治基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要增强实践意识,把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主攻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双百方针”,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和生动、活泼、民主、团结的学术氛围。\r\n东北亚研究院院长李玉潭教授在发言中强调哲学社会科学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吸纳西方优秀的研究成果来繁荣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他尤其强调了要“请进来”、“走出去”,加强国际化以达到学术交流的目的。\r\n经济学院副院长宋冬林教授就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问题、学术资源的整合优化问题谈了他的看法。《意见》提出“整合研究力量,优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配置”。这对我们学校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有非常大的意义。繁荣和发展需要投入,如何投入,向什么地方投入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优化资源本身有一个分工作为前提。我们资金的投入更多的应该在一个活的机制基础之上考虑怎样尽可能地鼓励学科的交叉研究。进一步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还应该营造一个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生态环境,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应该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繁荣一样有其自己生存发展的环境,同时也应该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这样才不会出现虚假的繁荣和片面追求数量增长的发展。要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就是要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就是要进行资源的整合和配置。一定要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去整合资源,要有世界眼光,同时也要打破自己专业的传统和认识,开展跨学科的开放性研究才能体现资源整合的目的。\r\n商学院党委书记徐庆仑也在会上发言。他说《意见》充分体现了中央对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应该把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同科学的发展观结合起来。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社会发展史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思维建立和科学组织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否则就不能进行科学研究,也无法产出成果。要以求真与创新作为基点开展学术研究,这样才能达到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学校应更加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才、学科、教材等项建设和发展,加大投入力度,以迎来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的春天。会上没有来得及发言的专家学者向会议提交了发言稿。\r\n在听取了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后,党委书记张文显教授发表了讲话。他说,《意见》对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巨大的鼓舞和激励,我们异常激动,也深感责任重大。《意见》对于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积极推动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必将起到历史性的作用。认真学习和贯彻《意见》,对于我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教学、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是不可缺少的。张文显书记结合学校的情况,谈了五点认识和原则性意见。\r\n第一,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决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理论。二要注重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作指导。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r\n第二,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推进知识创新和理论创新。知识创新和理论创新意味着“三个解放”,即“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理论创新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需要艰苦的探索,也需要知识的积累。只有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才能实现知识创新和理论创新。为了实现知识创新和理论创新,必须切实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我们吉林大学,要发扬建校以来形成的自由民主开放的学术传统,继续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学术环境,提倡马克思主义共同指导下的不同学术观点、学术流派的争鸣和切磋,提倡和支持说理充分的批评与反批评,反对学术上的单边主义、霸权主义。要遵守学术道德、尊重他人劳动和他人创造的学术规范,要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r\n第三,要凝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向,整合科研资源。要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相结合的前提下,凝炼若干对繁荣和发展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大意义的主导方向重点加以扶持和资助,主导方向应当从关系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全局、对学科创新发展起关键性作用、对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有重大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有重要影响几个方面加以凝练。要在科学分析和平等自愿的前提下,通过管理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渗透,推进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的交叉渗透,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教学的交叉渗透,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提高哲学社会科学教学质量和效果,提高全校大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素质。\r\n第四,全面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意见》以及《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意见》强调指出,要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教材建设之中,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形成全面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并明确提出要研究和编写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教材,以及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史学、新闻学和文学等学科教材。通过认真学习《意见》,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编写的基本经验和问题,我们要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在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尤其强调要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通过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保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三进”并不仅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共同课的要求,整个哲学社会科学课程都应当充分体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反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r\n第五,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做好三个“造就”,即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同时,还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批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骨干。当前,要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要有针对性地做好以事业吸引人、以感情留住人、以待遇稳定人的工作。还要深入调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科教师队伍的思想状况,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思想道德和学风建设。我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求实的学风。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术道德修养,提倡做人、做事、做学问相一致,坚决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和消极因素。\r\n副校长王胜今教授在作会议总结时给予本次座谈会以高度的评价。他认为这既是一次学习《意见》的座谈会,又是深刻的专题研讨会。他要求学校文科各单位要专门安排时间组织传达、学习讨论《意见》精神和张文显书记的讲话,学习讨论要围绕八个如何开展:第一、如何提高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认识;第二、如何实现中央确定的发展繁荣的目标;第三、如何认识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贯彻“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第四、如何认识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的关系、传统学科和交叉学科以及整合科研资源的关系;第五、如何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的改革;第六、如何切实地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第七、如何认识《意见》中提到的整体目标和具体任务的关系;第八、如何认识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关系等等。\r\n王胜今副校长同时提出,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衡量我们学校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精神以及《吉林大学进一步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的成效:第一,我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方面能否出现新的起色;第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精神状态、学术气氛等方面能否发生新的变化;第三,在科研项目、重大课题、热点问题、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方面能否出现新的成果;第四,在队伍建设、交叉学科建设、交叉学科研究的开展和学术梯队建设方面能否出现一个新的格局;第五,我校哲学社会科学整体事业能否出现新的面貌等。\r\n\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