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下午,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南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刘秉镰教授在我校东荣大厦东北研究中心会议室作了一场题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与交通规划”的学术报告。\r\n 刘秉镰教授的报告分为四个部分。刘秉镰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他认为,第一,我国经济步入快速、平稳增长阶段,表现在GDP总量与人均GDP大幅提高,物价基本稳定等方面。第二,我国工业化发展进入中期阶段,重工业快速发展。他主要从人均GDP,非农产业增加值,工业结构变动三个角度对我国工业化所处阶段进行了判断,并指出了我国目前工业化发展的主要特征。第三,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动力,我国城市化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第四,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世界加工制造业基地的转移及加入WTO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然后,刘秉镰教授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他认为,第一,东西部经济差距仍然在扩大,表现在经济总量差距不断扩大和人均GDP差距加速扩大。第二,城乡差距仍然较大,从收入水平及地域差别两个角度列举数据进行了论证。第三,生产力布局不均衡。我国生产性原材料布局不均衡,随着我国对能源、原材料需求的不断增加,铁路运输和港口运输均出现了较为紧张的局面。第四,城市群与城市经济带基本形成。在中国,城市化发展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城市群的崛起。再次,刘秉镰教授阐述了中国交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他认为,第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较快,但仍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第二,运输通道能力不足。铁路繁忙干线运输能力与运输需求量的矛盾十分突出,已经严重影响了生产要素的正常流通,干扰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第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区域间差距明显。无论从路网密度还是路网质量来看,东中西都呈现出明显的阶梯状发展差距。第四,农村公路建设落后,区域间差距较大。我国农村公路建设投资一直比较低,且一直呈现东高西低的梯度差异。第五,城市群交通缺乏有效协调机制,重复建设与基础设施不足并存。最后,刘秉镰教授提出了基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交通运输业发展规划重点。第一,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提升有效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交通基础设施总量不足问题,通过增量的快速扩张和存量的改善升级,实现网络覆盖面的扩大、通达度的提高,扭转有效供给短缺的局面。第二,完善能源运输系统。我国应从经济安全性的角度出发,力争建立多方位、多渠道、具有适当运输能力储备的能源运输系统。第三,按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重点加强西部地区交通建设。第四,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加大财政转移力度,实行提高农村公路普及率和路面质量相结合的发展策略。第五,加强大城市和城市群交通规划。\r\n 本次报告会由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院共同主办,是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名家讲座(学术研究系列)之一。东北亚研究院吴昊教授主持了报告会。(东北亚研究院 陈治国)\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