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科研创新服务平台
社科动态

社科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社科动态 > 正文

中国人民大学杨瑞森教授来我校作报告

日期:2006-11-14 点击数: 来源: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处

9月5日下午,全国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杨瑞森教授在我校数学楼二楼报告厅作了一场题为“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几个问题”的学术报告。\r\n 在报告中,杨瑞森教授首先介绍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他认为,构建和谐社会是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的历史任务。实现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也是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如何从哲学的角度思考构建和谐社会的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刻细致的思考。然后,杨瑞森教授阐述了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中哲学思想的同时,要给予其全面的分析和正确的估量。现在国内很多学者提出‘新儒家思想’,要以儒家思想治理党和国家,进而取代马克思主义,这种思想是不正确的。因为,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往往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而传统文化思想虽然有其积极的方面,但却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同时,即使传统文化再优秀,由于受到现实生产力的制约,也不可能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在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经过长期革命斗争,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上,继续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完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研究,使其相互融合、相互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最后,杨瑞森教授还分析阐述了构建和谐社会与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并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界定问题、对十六大中的“以人为本”等新方针和新理论的解读以及有关“和谐世界”等一系列前沿的理论问题。\r\n 报告会由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是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名家讲座(学术研究系列)之一。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宋连胜教授主持了报告会。(马克思主义学院朱子娟)\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