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科研创新服务平台
社科动态

社科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社科动态 > 正文

中山大学曾宪通教授来我校作报告

日期:2008-10-27 点击数: 来源: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处

中山大学曾宪通教授来我校作报告

\r\n10月12日晚,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中国潮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曾宪通教授在我校东荣大厦五楼古籍研究所会议室作了一场题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古文字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深化”的学术报告。

\r\n在报告中,曾宪通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的成立及发展变化。他介绍了古文字研究的南北两个主力阵营,并高度赞扬了我校于省吾先生对古文字研究的贡献。然后,曾宪通教授总结了三十年来古文字研究领域中的十件大事。一是史前陶符发现及汉字起源问题探讨。他认为“陶符为探讨文字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二是对族氏文字性质的重新认定。其中,曾宪通教授谈到了郭沫若、刘雨、林沄等先生对族氏文字研究的贡献。三是殷墟文字的发现及分期断代。四是1977年陕西扶风周原甲骨的发现。曾宪通教授指出,“西周甲骨发现的重大意义表明甲骨文不为商代独有。”五是《甲骨文合集》、《殷周金文集成》的问世。曾宪通教授高度赞扬了姚孝遂先生及其弟子对学问孜孜追求的崇高精神。六是夏商周断代工程与纪时铭文青铜器。七是大型长篇铭文乐器的出土。曾宪通教授认为“乐器上战国文字的发现,推翻了以往对战国文字‘物勒工名’的认识。”八是传抄古文被确立为大体可信。曾宪通教授指出,“40%可证出土材料;35%讹变,但有规律可循;20%左右隶书化的古文形体。”九是楚地竹书发掘开拓古文字研究新领域。十是秦至汉初篆隶资料解决了隶变等。

\r\n报告会由古籍研究所主办,是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名家讲座(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系列)之一。古籍研究所所长张鹤泉教授主持了报告会。(古籍研究所 徐荣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