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科研创新服务平台
社科动态

社科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社科动态 > 正文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历代边疆治理研究”结项

日期:2017-04-27 点击数: 来源: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处

日前,由吉林大学文学院程妮娜教授承担的201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历代边疆治理研究”(10JZDH008)获得教育部社科司审批通过,顺利结项。

该项目于2010年底立项,在项目研究期间,课题组在《民族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社会科学战线》《文史哲》《学习与探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中国农史》等国内权威期刊累计发表CSSCI学术论文40篇,出版一部著作,获得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该项目最终成果为一部110万字的学术专著《中国历代边疆治理研究》,以中国古代王朝整体区域的边疆为出发点,选取历代边疆治理中最为重要的六个领域为研究对象,即治边思想、边疆民族地方建置、边疆民族迁移、边疆民族关系、边疆经济开发、边疆文教举措等与边疆治理的关系。探讨历代王朝边疆治理的思想、政策、措施以及经验与教训、传承与变革,对历代边疆治理进行贯通式专题研究,得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结论,将中国古代边疆地区与中原关系,中原王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与经营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首先,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细化研究入手,注意各边疆地区的特殊性;在微观研究的同时,注意把握主要历史线索;在研究具体政策的同时,注重边疆理论的探索;在宏观地把握历代边疆治理总体发展脉络的同时,对同一时代统一王朝或各分裂王朝对不同边疆地区与民族治理的差异性进行通盘考察;在注重连续性和共同性的同时,重点考察和分析差异性,探究其原因,论述其得与失,使研究内容更贴近历史实际。进而把握历代边疆治理总体发展的脉络,揭示了我国古代多民族王朝边疆形成与稳固的历史发展轨迹,该项目的研究回应了为什么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能够形成、巩固及发展的问题。

其次,将历代治边思想分为理想化的治边思想和务实的治边思想,更为精准地把握历代治边理念与措施形成的根源。指出设立边疆民族地区建置的类型(直辖或羁縻),必须符合当地民族经济类型和社会发展的水平,王朝统治者要顺应历史发展的进程,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羁縻建置向具有民族特点的行政建置变革,在边疆民族地区与内地基本趋同时,应适时撤销民族地区建置,与内地一般行政建置划一。将中国古代各边疆地区的移民、民族关系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对象,提出腹边互动是我国历代边疆经济开发的主线,各边疆地区在经济发展历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区域特征和区域模式。认为历代边疆民族区域文教举措的演进,呈现出一元与多元同举、稳定与创新并存的总体特征。

最后,论证了我国古代王朝的疆域,自秦汉以来,随着国家结构形式的演进与历代王朝的边疆治理,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到清朝康乾时期,国家形态已经具备由“传统国家”向近现代国家转变的条件,这时期的边疆,不是学界通常认为的中国王朝疆域最后的形成时期,而是中国王朝由传统国家的“边陲”向近现代国家的“国界”转变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