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由社会科学处主办的“龙鹏吉大”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论坛第9期(总第42期)在我校中心校区鼎新A区555会议室举行。本期论坛主题为“考镜源流,鉴故鼎新——人文与社科发展论谈”,哲学社会学院王庆丰教授、孟祥丹讲师,文学院李龙教授、张一帆博士,考古学院段天璟教授,经济学院王皓讲师,行政学院于君博教授,聚焦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发展,分别从不同的理论维度、发展视角做了精彩的主题发言。论坛由法学院何志鹏教授主持,来自我校各学科专业的青年教师和学生参加论坛并热烈讨论。
何志鹏教授首先对参加论坛的各位老师同学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对社科处董汉良处长、张晓萌副处长和工作人员的细致工作表示了感谢。何教授首先对“考镜源流,鉴故鼎新”八字进行了解题,提出在吉大哲学学科纪念六十周年、吉大法学学科纪念七十周年的时间节点,深刻而认真地回顾传统、思考传统,对于我们当代中国、当代吉大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高等学府,吉大肩负着成为国家创新中心的使命,而学术传统对于理论创新意味着什么,正是我们需要深度反思、认真研究的。
哲学社会学院王庆丰教授在发言中高度赞扬了论坛题目并通过诵读《守护住我们的学术思想传统》的部分内容引出了他的观点。他指出,首要的不是创新而是守护,他将吉大哲学的传统总结为以下五个方面:归根究底式研究精神、高清海老师的家国情怀、“治学为人,其道一也”的思想体系、重视经典的传统即德国古典哲学以及独特的治学方法即从事物的本质出发思考和解决问题。
文学院李龙教授先后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在学术道路上我们到底能做些什么及应有的追求。第一方面,学术范式的创新,要坚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第二方面,学术理念的创新,着手于具体方面,坚守学术的传统。第三方面,学术氛围的营造,坚持学术精神与学术人格的统一并拥有面对学术沉静的心态。
行政学院于君博教授认为,当理论和思想上的创新遇到瓶颈时,正是学科发展的关键期,要坚持学科立身回到根本,回到微观基础,要让学科、学者和同学们在研究领域找到自己的风格、自己的个性和自己的理念。他指出,要将学术回到微观层面,更加关注人的本身。而关于怎样回到人的解放,关于人的意义的解读,这正是公共管理学科所面临的任务。
考古学院段天璟教授围绕着“传统维系着过去与现在”“创新连接着传统与未来”“只有文化的进步才有时代的进步”三句话探讨了对考古学与学术发展的看法。他指出了考古学是一门由“形而下”转为“形而上”的科学、吉林大学考古学“六位一体”的发展理念以及学术创新的方法。吉林大学考古学经历了四个时代,沉淀了深厚的历史底蕴,我们应该加强和巩固学术上的优势,并且保持自信而不盲目自信的姿态,成为敢于担当的“吉大考古”。
哲学社会学院孟祥丹博士在发言中结合自己在国外工作学习的经历提出了以下看法:吉林大学的学者拥有艰苦奋斗的作风,更具备自我反思的能力,应从根本出发重读经典夯实基础。再者,从固本出发坚持创新。首先可以增强国外学者与本校学者之间的联系,通过国内国外学者联合的方式合作授课。其次在科研方面提倡本校学者跨学科合作,并在英语论文方面做出指导。
经济学院王皓博士主要谈到了如何平衡教学和科研。作为青年老师,他指出我们应该努力更好的实现学术传承,应该总结学术思想,多向前辈大师学习,其次,做好青年学者承接前辈大师的接力。此外,还要将新型的学术思想融入教学,多与外界交流,让吉大在学术研究上更好发展。
文学院张一帆博士以“现当代文学”为切入点,阐述了对文学学科发展的认识。他参考了北京大学的经验,如读书会、元培计划等,提出了一些可以增强师生交流和互动、增强学生对学术的理解的多种教学方式的相关建议。同时,肯定了吉林大学的人才培养方式,认为吉林大学既有功力深厚的老师又有勤奋好学的学生,从吉大走出的学生拥有良好的学术底蕴,基础好,心气足。
主题发言后,商学院隋建利教授、经济学院王达教授、哲学社会学院贾玉娇教授、文学院宁欣副教授等青年教师和学生们围绕论坛主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论坛最后,社会科学处董汉良处长进行了总结,他首先希望学生们可以珍惜这段时光,踏实于研究,多向老师学习知识,学习治学思想。其次,他充分肯定了学术交流研讨的方式,赞扬了青年学者们对文化传承创新的自觉责任担当。他表示社会科学处会一如既往支持跨学科学术论坛的举办,与学者们共同营造从现实问题出发、从不同视角解读、以学术探讨为路径、以理论创新为目标的跨学科学术交流文化氛围。针对论坛主题,他在回顾吉大文科辉煌历史的同时,也提出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他相信,在习总书记的正确指引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会越来越好,吉大文科也一定有光明的未来!
(社会科学处)
相关图片:
